金融知识小贴士

  • 金融知识小贴士

个人理财

如何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理财产品的风险一般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再投资/提前终止风险及不可抗力等风险。产品发行方会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风险等级从低到高至少分为五个等级),并且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一般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和进取型)。投资者应按照风险匹配原则,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1)了解自己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综合权衡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收益和流动性的需求等。一般来说,有高风险偏好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购买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追求较高理财收益;而厌恶风险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人比较适合购买低风险产品。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人适合购买现金管理型产品,在急需资金时可快速赎回;对流动性要求中等的人可购买中短期产品;对流动性要求较低的人可考虑购买长期限产品。
(2)了解产品
完成了解自己 的步骤后,投资者需要了解理财产品的特性。市场规律表明,产品的预期收益一般与风险成正比,也与期限成正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是了解产品最直接、最准确的途径之一。
(3)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投资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银行卡

贷记卡与借记卡的区别是什么?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贷记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先消费后还款,享有免息缴款期,并设有最低还款额,客户出现透支可自主分期还款。
借记卡是由发卡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先存款后消费(或取现),没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购物消费等功能。
现有借记卡从物理结构上来讲,基本上分为三大类:
A.磁条卡:利用磁性载体记录字符与数字信息,磁条卡容易被消磁无法使用且信息容易被复制,安全性较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盗刷事件,基本都与磁条卡信息被复制有关。
B.芯片卡:也称金融IC卡,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芯片卡具有安全性高、存储信息大、智能动态验证多项技术优势,截至目前全球尚未出现IC芯片卡被攻破的案例。
C.磁条芯片复合卡:既有磁条又有芯片。当客户使用芯片进行交易时,它的安全性等同于芯片卡,可以有效保障账户资金安全。

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
请勿随手放置银行卡(账户),公共场合不要将银行卡(账户)放在易丢失、易失窃的地方。同时,银行卡(账户)作为您接触账户资金的工具,仅限本人使用,请勿将您的银行卡(账户)出租、出售、出借给他人使用。
此外,请将您的银行卡(账户)与身份证件分开存放,以免因无法及时办理挂失、补卡等业务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如果银行卡(账户)遗失、被盗或发现被冒用时,请您及时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热线办理银行卡(账户)挂失,并注意留存相关非本人交易证据。

银行卡(账户)信息保护
银行卡(账户)因破损、到期等原因补发新卡时,请将旧的银行卡(账户)的磁条(或芯片)销毁。同时,建议您将不常用的账户撤并,及时到银行网点办理销户等。
由于消费签购单等纸质单据包含卡号等敏感信息,请您务必妥善保管或及时销毁,切勿随意丢弃。
不要将卡号、证件号、姓名、手机号、短信动态验证码、有效期、交易(查询)密码等敏感信息告知他人、中介或在公共电脑上留存上述敏感信息,也不要回复要求提供上述敏感信息的可疑邮件或短信。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都不会直接索取或发送索取短信动态验证码、交易(查询)密码的邮件或短信。如果您收到此类信息,请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热线予以核实。
建议您及时开通交易短信提示,定期关注账户资金变动情况,如果发现不明交易,请立即联系银行客户服务热线或至银行营业网点咨询详情。
不要随意在网络留下包含自己银行卡(账户)号、证件号、姓名、手机号等敏感信息的资料,以防信息泄露。
不要随便在街头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留下银行卡(账户)号、证件号、姓名、手机号等重要敏感信息。
不要在公共场合随便连接免费Wi-Fi,不要在Wi-Fi登录页面中输入关于银行卡(账户)号、证件号、姓名、手机号等信息。

电子银行

如何安全使用微信支付或转账?
(1)建议收款人为现有微信好友,以确保转账无误。
(2)建议在微信钱包中进行支付安全设置,学习安全贴士,开启微信保护功能按钮,守护资金账户安全。
(3)请妥善保管个人支付密码,定期修改密码;建议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手势密码;切忌将密码保存在手机中,也勿向他人透露所设置密码。
(4)在点开他人发来的支付链接前三思而后行,以防个人银行帐户被盗风险。
(5)请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转账,切忌在公共WIFI下输入支付密码。
(6)当您输入密码前,可与收款人通话进行确认核对。
(7)在交易时,请在屏幕上方确认第二行标题是否为微信安全支付,若不是,请不要在此界面输入微信支付密码。
(8)请在微信钱包中查询交易记录;可将聊天记录、沟通信息及微信支付通知一起进行截屏保存,作为后续保证。
(9)如手机意外丢失,请及时拨打腾讯官方电话冻结微信账号。

如何安全使用网银?
(1)设置复杂的密码作为单独的网上银行密码。不采用简单数字排列、生日、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将网上银行密码与其它用途的密码区分开,不要采用同一密码。
(2)使用安全的电脑操作。尽量避免在网吧、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使用公用电脑操作网上银行,用于登陆网上银行的电脑应安装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及个人防火墙。
(3)选择正确的网址登陆。通过正确的网址访问银行网站,尽量不要通过其他网站链接进行访问,以防登陆钓鱼网站
(4)保管好账号和密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不要将用户名、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透露给其他人。
(5)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毕或暂离机器时,及时退出网上银行,并立即从计算机上拔下移动证书。妥善保管移动证书或动态令牌等认证工具。
(6)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及时关注账户变动情况,对异常状态提高警惕。若在使用网上银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致电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咨询。

如何安全使用手机银行?
(1)千万不要使用他人手机登录手机银行。
(2)选择正确的手机银行网址登录,防范网上欺诈行为。
(3)妥善保管手机银行用户名和密码,不透露给他人。
(4)如果发现泄露或遗忘密码,请及时进行密码重置。
(5)如果丢失手机或更换手机号码,请联系银行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使用自助设备时怎样安全输入密码?
您可以前往任一提供个人金融业务的输入密码前,要注意观察周边环境,防范可疑人员,并留意自助设备上是否有多余装置或摄像头,密码键盘是否有改装过的痕迹或被贴上薄膜,待确定环境安全后再进行操作。输入密码时,尽量用手或身体进行遮挡,防止他人窥视。

个人贷款

个人可以申请哪些贷款?
个人可根据自身需要申请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等多种类型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

如何选择适合的房贷偿还方式?
目前最普遍、最常用的还款方式是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是指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每月的还款本金和利息之和也不变,这种还款方式您比较省心,只要在每月还款日之前存入一定金额,银行便按固定金额扣款。等额本金还款法是指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每月还款本金固定,利息逐月递减,比较适合在还款初期还款能力较强的客户,如果您希望通过初期多还款以缓解未来还款压力的话,可以选择这种还款方式。

我可以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吗?做担保会有什么风险吗?
银行会根据保证人自身情况、工作性质、居住状况、财务状况、负债水平、信用记录等多项综合审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需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相应责任。

到哪里查个人信用报告?
现场查询:您可以在您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查询。目前遍布全国的2100多个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都可以为您提供查询服务。
互联网查询:您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查询申请,并在第二天获得信用报告。查询网址为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查询时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现场查询时,您需要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1份复印件,在查询网点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申请表》后提交查询申请。
网上查询时,您需要首先进行用户注册,在线进行身份验证,提交查询申请。身份验证有私密性问题验证及数字证书验证两种方式。如果您通过了身份验证,一般会在第二天获得短信通知,可登陆网站进行用户激活,查看信用报告。

我不打算申请贷款和信用卡还要查信用报告吗?
建议您一年内至少查1次信用报告,在了解您自身信用状况的同时,检查是否存在别人冒用或盗用您的身份获取贷款、信用卡的情况,是否有错误信息,是否有未经您的授权违规查询的情况等。

谁能查询我的个人信用报告?
经过您的书面授权同意并约定了查询用途后,被授权的机构或其他人就能查。

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错了,如何提出异议申请?
当个人对自己的信用报告反映的信息持有不同意见时,建议您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提出异议申请,还可以到异议数据报送机构核实情况和协商解决。
如果您本人向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提出个人信用报告的异议申请,需要出示您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复印件。如果您委托代理人提出异议申请,代理人须提供委托人(您自己)和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委托书。

如何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
呵护信用要靠您自己。日常生活中,主动与银行保持畅通的联系渠道,注意更新手机号码,准确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量入为出,按时还款、避免出现逾期。如果已有逾期记录,应尽快还款,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如果逾期信息有误,应尽快提出申请,及时纠正。爱护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将身份证借给别人,不要随意把身份信息提供给别人。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份证被盗用,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