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现状与前瞻(下)

中国东盟
中国东盟
2020/12/09

 

文/杨瑞琪 姚长志 编辑/吴梦晗

请点击《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现状与前瞻(上)》阅读上半部分文章

表1:2020年上半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机电产品贸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机电产品是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量占比第一大品类。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向东盟出口机电商品约4494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产品总额的40.15%;我国自东盟进口机电商品约4410亿元人民币,占我国自东盟国家进口产品总额的47.77%。中国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的主要优势有三:其一,具有地缘优势,运输成本低;其二,依托丰富的工业生产链条,提供的机电产品层次丰富、功能完备;其三,基础设施配套和供应服务体系比较完整,有利于售后联系和维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随着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加速,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中国对东盟机电出口的突破口,拉动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整体出口。此外,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下,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动车机组、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的出口。进入2020年,中老铁路稳步推进,中泰铁路已动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也已经重启。以中老铁路为例,项目总投资超过505.45亿元人民币,为机电产品出口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虽然中国对东盟机电出口总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超过40%,但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继续提升。

中国从东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则与东盟自身具有大量的机电产品产能有关。在东盟内部,越南成为中国机电进口的最大来源国,约占中国自东盟进口全部机电产品的32.65%;马来西亚紧随其后,约占31.75%。中国与东盟机电行业存在着互补性。以手机为例,国内零部件代工厂利润空间小,而从东盟国家购买手机零部件、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具有运输成本低、价格便宜的优势。近年来,三星在越南北宁和越南太原投资落成的手机零部件制造工厂是其在全球最大的两家工厂,提供了三星一半以上的手机零部件生产力。中国的手机生产商,从越南大量进口手机配件,既促进了越南机电出口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淘汰国内落后产能,为高附加值产业留出发展空间,倒逼国内出口型企业深耕相关领域、研发高新技术,提升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金属和金属制品贸易面对挑战

2 0 2 0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金属和金属制品进出口总额约1623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双边贸易总额约8%。双边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出口规模差距悬殊:我国对东盟的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是主要动力,占双边金属及其制品进出口总额的69%。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勘探水平相对落后、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冶炼人才缺乏,使得东盟金属冶炼能力受限,钢、铝、铜、镍等金属制品产能长期不足。相较之下,中国的金属冶炼产业体系成熟,具有品类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使得东盟国家成为我国金属制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步入202 0年,随着制造业与建筑业需求的下滑、运输管控措施的愈加严格,金属和金属制品需求与供给双双萎缩,使得行业的前景并不明朗。但目前看,东盟作为我国金属出口的主要市场地位不会动摇。其一,由于钢铁产业自身的规模性,即使在2020年前半年双方贸易额有所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钢材也占对世界出口的39%。其二,短期内东盟国家的钢铁消费需求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东南亚钢铁研究院(SEAISI)于2020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东盟六大经济体(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钢铁消费总量将降至7930万吨,收窄2.1%,降幅有限。东南亚国家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加速,包括铁路、高铁、机场、保障住房建设,乃至军事工业的发展,都会在未来拉动东盟对中国金属制品的需求。

纺织原料及制品贸易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纺织产业在中国-东盟贸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纺织产品双边贸易总额达1255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机电产业和金属产业。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环节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纺织制品产业链的下游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经济体,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本土纺织制品受美国关税壁垒阻挡,同时受东盟国家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东盟国家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国纺织产业对东盟的主要出口产品也随之从纺织制品转变为纺织原料。2020年以前,初级布料与棉制品的出口约占中国对东盟纺织产品出口总额的70%,而成衣仅占30%。疫情期间,下游的产能转移对带动产业链前端出口作用更加显著。2020年1至5月,中国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下滑20.3%;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却逆势增长25.5%。在纺织产业的最大出口省份广东省,同期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下滑31.1%,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激增271.5%。

发展前景

自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发布以来,中国与东盟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已成为最具实质性、最具活力和互利共赢的关系之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系统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间开展贸易的主要发力点。201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随着自贸区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深,从而会赋予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合作更大的潜力与韧性。而就“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系统合作而言,东盟国家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目前,东盟十国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继续推进,东盟各国的发展战略也逐渐与中国对接耦合,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对东盟投资和产业园区建设,将带动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进一步发展。

从目前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蔓延,全球感染者数量也在继续攀升,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这将在短时间内给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带来不确定性。然而,由于现阶段的经济衰退并非内源性衰退,东盟国家也并非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区,因而尽管在5月东盟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下跌,制造业呈萎缩趋势,但进入7月后,主要国家如越南、新加坡等,复工复产均在顺利推进。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东盟经济萎缩趋势或出现反转。

中国正从充分发挥劳动力红利的“中国制造”,向着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中国智造”大踏步迈进;而东盟国家正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低价的劳动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壁垒竖起的大背景下,吸引着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建厂,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目的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发展的不同方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预计未来双方将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综合对进出口重点产业分析的结果,未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关系会日趋紧密,国际贸易趋势将持续向好。

(感谢实习生张卓尔、吴心怡对本文所做的工作)

 

 

         扫码加入我们

保存分享保存分享linked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