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放缓,但尚未陷入衰退

每个经济周期都会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但持续时间和规模各不相同。

*来源:富达机构洞察,资产配置的商业周期方法。
来源:大华银行个人金融服务投资策略。

目前我们正处于放缓阶段,经济活动和企业盈利放缓,而货币政策收紧以应对高通胀。目前我们预计 2024 年经济衰退的风险很高,因为今年经济指标恶化的速度没有预期那么快。尽管全球贸易和制造业出现放缓迹象,但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依然强劲,这就给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带来了支撑。这些因素表明经济放缓阶段会延长。

来源:富达机构洞察,资产配置的商业周期方法。

在放缓阶段,股市波动上升,但如图7所示,平均回报率仍为正。债券的表现参差不齐,而现金的回报将变得有吸引力。

在此期间,重点关注多元化投资组合并锁定更高的债券收益率。被低估的优质成长型股票在回调时存在投资机会。客户应该保持选择性,避免集中风险。也不要追涨。

2. 经济脱钩趋势令人担忧

全球经济脱钩和全球金融市场去同步化是人们讨论得越来越多的话题。这是指当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市场表现彼此不同步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近年来,由于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不稳定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从几十年来的全球化趋势转向脱钩。

脱钩的例子包括中美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因乌克兰战争而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国家通过对其他国家施加贸易和投资限制来追求经济安全的时代。图8展示了全球贸易流量在当前脱钩时代是如何达到峰值的。

但有趣的是,最近的事件表明,美国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世界自由贸易的捍卫者,而是以国家安全为基础来推行贸易限制和供应链去风险化。而这反过来又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美国鼓励公司将生产业务转移回美国国内或盟国。另一方面,中国则越来越多地呼吁全球包容性。

来源:Macrobond 和高盛资产管理(2023 年 3 月 27 日)。

不同的经济政策也会导致形成不同的经济周期。此外,快速的技术进步对不同的行业和国家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此外,我们还面临两套不同技术标准的前景,因为美国及其盟友将中国排除在 5G 技术之外,并限制中国获得高科技半导体。

这些趋势和地缘政治裂痕可能导致世界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中俄为首的阵营以及包括拉美国家和东盟国家在内的各种中立国家。

中美经济脱钩可能对西方阵营和中国阵营的增长均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中立国家可能会从与各方的自由贸易中受益。

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差异以及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自新冠疫情爆发和随后的经济重新开放以来,美国、欧元区、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的实际 GDP一直密切相关。但由于上述原因,这种局面可能不会继续下去。相反,我们可能看到经济增长回到 2010-2020 年间出现的去同步化趋势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表明,发达市场 (DM) 经济体与新兴市场 (EM) 经济体之间的增长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预计在今年和明年将表现出色,因为这些经济体的通胀压力较为温和,因此新兴市场央行能够逐步放松政策紧缩,而发达市场央行仍因通胀上升而需考虑加息。人口年轻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新兴市场的利好因素。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艰难的复苏》(2023 年 4 月)。

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通胀和货币政策存在差异

虽然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率大多同步下降,但相比之下,亚洲经济体的价格压力较低。

低通胀率使得新加坡金管局(MAS)、印度尼西亚银行 (BI)、印度储备银行 (RBI)、韩国银行 (BOK) 、马来西亚中央银行 (BNM)和菲律宾中央银行 (BSP)等亚洲央行提前暂停了加息周期。预计泰国银行 (BOT)也将加入暂停加息阵营。

暂停加息周期可以降低政策失误和自身造成的严重衰退风险。

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股市之间的分歧

分析 12 个月的远期市盈率(P/E),与估值较高的发达市场相比,新兴市场的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

来源:用MSCI 世界指数代表发达市场,用MSCI 美国价格回报美元指数代表美国,用MSCI 新兴市场指数代表新兴市场,用MSCI 新兴市场亚洲指数代表亚洲新兴市场。

鉴于未来24个月新兴市场的每股收益(EPS)增长可能更高,我们认为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差距将会缩小,而这反过来会让新兴市场的股票估值上升。

一般而言,在增长放缓和通胀高企时期,新兴市场股票的表现往往优于发达市场,2000 年和 2001 年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2000年到2001年间,全球年增长率从4.5%下降到2.0%,而全球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3.8%。在此期间,新兴市场股票的年回报率比发达市场股票高出12%以上.

短期内,新兴市场股票可能面临阻力,但上述因素表明中期前景乐观。此外,新兴市场债券估值也将从良性通胀和新兴市场加息周期提前暂停中受益。

3. 中国经济复苏不平衡

短期内,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但其中期前景仍然乐观。

退一步看,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制造业活动和出境贸易开始放缓,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复苏不足为奇。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需求主要集中在旅游和服务支出上。

经过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和断断续续的封锁,中国企业和家庭尚未从新冠疫情造成的“伤痕”中完全痊愈,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有效恢复仍需要时间。基础设施支出和房地产投资等传统经济支持驱动因素也略显力道不足。土地销售收入下降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而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则面临现金流问题。近期中国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也反映出了这些情况。


不足:贸易和制造业放缓

自去年 12 月的低点反弹后,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今年 3 月至 5 月期间已有所放缓,并随着外部需求疲软而重新进入收缩区域。

出口复苏也已放缓,同时进口需求同样疲软。2023年,我们预计中国出口同比将下降3.0%,进口仅同比增长2.0%。


不足: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尽管中国整体失业率已微降至 5.2%,但青年失业率已升至 20.8% 的历史新高。应届毕业生失业情况令人担忧。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有 1160 万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届时青年失业率将继续攀升。

此外,短期内中国还面临着技能不匹配的情况,而这也会降低劳动力生产率。尤其是,中国的重新开放使低端服务企业受益,而面向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职位空缺则较少。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国务院公布了一项计划,通过扩大国有企业 (SOE) 的招聘和向中小企业 (SME) 提供招聘补贴来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商业情绪改善时,招聘人数就会增加,特别是在中国继续保持有利于增长的政策立场的情况下。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如果整体失业率继续下降,PMI 调查中的就业指标继续回升,家庭收入就会出现略有滞后的反弹。


不足: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疫情感染和流动性收紧

自 2023 年初以来,中美紧张局势加剧。但由于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近期访问北京后重新建立了高层沟通,目前尚不清楚双边关系是否会显著改善。

疫情感染的卷土重来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负面影响,因为员工缺勤会导致生产活动下降。但当新冠疫情消退时,这种影响应该会迅速减弱。

此外,全球流动性收紧抑制了中国国内信贷的增长,使公司和企业利润面临更大压力。


不足:夏季电力短缺可能重演

2023 年下半年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潜在因素可能来自连续两年的夏季酷热,今年有可能会重演去年夏天的电力短缺局面。这可能会引发限电,迫使工厂停产并扰乱供应链。

2022 年,随着长江沿岸各制造中心陆续实施限电措施,中国工业生产在 7 月和 8 月也有所下降。受影响行业的生产材料包括电子元件、化工产品、铝、钢、有色金属、聚酯纤维和纺织品等。

中国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已经发出了警告,说在热浪期间中国中部、东部和西南省份可能会出现电力短缺情况,全国电力供应也可能会紧张。

但好消息是,中国已增加了煤炭产量,降低了全国范围内长期电力短缺危机的风险,为此做好了准备。但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解决电力投资滞后于用电量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不足:房地产行业需要更多支持才能恢复信心

2023年全国房地产销售开局强劲,今年前四个月大部分城市房价小幅反弹。但由于对经济前景和融资问题的担忧,复苏速度开始放缓,中国 100 个城市的新房价格自 5 月份开始下降。

房地产行业的情绪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预计中国政府将推出更多支持措施。

具体来说,有猜测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降低大城市一些非核心街区的首付比例、降低交易中介佣金、并放宽购房限制。


优势:内需将成为亮点

今年前几个月,中国的内需出现了喜忧参半的反弹。

消费复苏主要是由旅游、休闲和餐饮服务支出的强劲反弹推动,因为中国公众通过户外活动和旅行来实现解封后的自由出行。去年同期,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都处于封锁状态,因此推动了同比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强劲,但六月端午假期的假期支出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虽然未来几个月国内旅游的报复性支出将略有下降,但预计仍将保持在高位。尤其是,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今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45.5亿人次左右,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5%。

海外旅行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因为这涉及到增加更多的境外航班并增加签证批准数量。

从表面上看,商品需求的增长似乎低迷,因为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导致许多中国人不愿意进行大宗采购。但需要强调的是,2022 年中国的商品零售额下降幅度并没有服务业的支出下降那么大,因此同比增长似乎也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想强调中国拥有着一大优势,那就是创历史新高的人民币存款。如图 9 所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的家庭储蓄激增。


来源:摩根资产管理(2023 年 6 月 30 日)。

中国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创下近27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换言之,这一数额比中国股市 84 万亿元市值的三倍还要多,也比 2022 年中国 121 万亿元名义 GDP 的两倍还要多。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属于积极因素,因为企业和家庭能够通过投资和支出将现金释放回经济中。一旦人们感到经济前景光明,这些人民币存款就必然会被充分利用,从而迈入内需复苏的第二阶段。


优势:在绿色倡议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领域是,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绿色倡议和可再生能源。根据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耗中占比达到 33%,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此外,中国还计划到2035年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并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直在推动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在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中有六家来自中国。截至2022年,市场领导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的市场份额达34%,而中国电池企业所占的总市场份额高达56%。

这一情况非常重要,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趋势,并且处于绿色运动的最前沿,而中国在此类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将从未来几十年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中受益。

此外,中国还一直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开展大规模投资,因为中国看到了绿色能源创新作为下一个经济增长支柱的巨大潜力。预计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


优势:支持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中国政府领导人持坚定支持增长的政策立场,并表态保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性,以应对经济逆风局面。

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避免了使用大规模的财政或货币刺激,因此在经济复苏停滞时有能力释放刺激。

鉴于通胀压力温和,因此中国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消费者通胀处于两年低位,生产者价格连续九个月处于通缩状态。

定向货币宽松已经开始。第一个举措是中国当局要求其国内的大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当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减弱,将有助于资金回流股市。

中国人民银行 (PBoC) 还将 7 天逆回购利率 下调 10 个基点至 1.9%,这是自 2022 年 8 月以来的首次下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将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 利率以及1年期和5年期贷款优惠利率(LPR) 各下调10个基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局已经认识到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推动步履蹒跚的经济复苏。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RRR) 以增加银行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来源。如果房地产市场复苏停滞,中国人民银行仍然可以选择通过 5 年期 LPR 降低抵押贷款利率。

此外,据报道,中国将宣布新的支持措施来刺激内需和房地产业。

优势:私营板块信贷带来积极的推动

2023年以来,中国的信贷增长开始重新加速,其中银行贷款引领着反弹趋势。虽然在 5 月份这一数字已经转为负值,但我们预计这只是短暂现象。总体而言,随着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未来几个月中国的整体信贷增长应继续扩大。由于低基数效应,信贷增长预计将于 2023 年第四季度达到峰值。

从历史上看,信贷增长加速往往与中国股市的持续上涨同时发生。

*信贷脉冲指数: 信贷脉冲指数用于衡量新信贷/银行贷款的变化占GDP的百分比。
来源:大华银行个人金融服务投资策略,Macrobond(2023 年 6 月 30 日)。

尽管经济复苏缓慢,但中国仍然是我们的投资首选

尽管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可能令人失望,但我们对其中期前景保持乐观。中国仍然是我们的投资首选之一,因为其经济将继续跑赢全球其他经济体。

L从图11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来看,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其份额可能是美国的两倍。考虑到 2023 年第一季度的 GDP 和比较基数较低的情况,我们继续维持 2023 年中国 GDP 增长将达到 5.6% 的预测,高于中国官方设定的“5%左右”的目标。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彭博社(2023 年 6 月 30 日)。

综上所述,预计房地产行业将推出更多支持措施,而高家庭储蓄率意味着中国国内需求将成为抵消外部逆风的主要增长动力。私营部门信贷的反弹预计也将继续,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股市来说,这些都属于积极因素。最后,中国的促增长政策立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网,同时中国政府也可以在需要时推出有针对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

短期内中国股市可能表现不佳,使得投资者信心承压。但考虑到具有吸引力的估值、支持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商业和消费者信心的最终好转,维持中期头寸可望获得潜在回报。

4. 人工智能:具有潜在变革性,但长期影响仍不清晰

自 2022 年 11 月向公众发布以来,ChatGPT 引发了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的热议。

借助生成式 AI,用户只需几秒钟就可以从头开始执行文本编写、图形绘制、艺术创作和计算机代码编写等诸多任务。展望未来,这一技术还可以帮助开发产品、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和转变供应链。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种用途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推动劳动生产率的飙升。例如,法律行业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设计合同和分析证据。制造商可以使用这一技术来识别存在缺陷的零件并重新设计流程。医疗行业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有效地识别疗效显著的候选药物

高盛估计,在大规模采用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 10 年内将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提高 1.5% 左右,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实现,全球 GDP 年增长率有可能提高 7.0%.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项新技术将如何实施或发展以及需要何种法规来遏制出现网络安全攻击、错误信息和虚假图像或视频的风险。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如何货币化也尚不确定。

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全球劳动力市场,因为据高盛估计,当前大约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影响。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最终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影响到约 3 亿工人。

这可能会在短期内推高失业率。然而,被取代的工作最终可能会被利用下一代技术的新职业所抵消,从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成本节约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以来,出现了软件程序员、网页设计师和其他技术职位,而自 1940 年代以来,85% 的就业增长都是由技术驱动的新工作来推动的。


人工智能股票上涨缺乏广度,估值令人担忧

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由于希望获得新的收入机会,最近的炒作推动了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大幅上涨。标普 500 指数今年上涨了 15.9%,而纳斯达克指数则上涨了 31.7%,这些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但此次上涨仅由少数大型科技股推动,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上涨是由人工智能热潮引发的。

图 12 显示了自 2022 年 11 月 30 日 ChatGPT 公开推出以来,代表交易量最大的 10 只科技股的 FANG+ 指数如何跑赢标普 500 等权重指数。


来源:彭博社(2023 年 6 月 30 日)。

科技股因背离基本面的过度上涨而让人诟病,但我们不排除积极的势头会在短期内推动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继续走高的可能性。

这是否是泡沫仍有待商榷,正反双方都有自己的有效论据。但对盲目追逐炒作应保持谨慎,因为一旦市场转向,这种策略可能无法带来正回报。

虽然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变革,但在短期内这种反弹可能会过度。根据彭博社的数据,目前的估值很高,代表大型科技股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的预期市盈率接近 29 倍,而历史平均水平仅为 19.3 倍。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是科技板块目前占据了标普 500 指数的 28.2%。这一数据与 2021 年新冠疫情时代反弹时的水平接近,与 2000 年 33% 的科技泡沫水平也相距不远。一旦市场转向,就不能排除急剧抛售的可能性。

尽管存在短期估值担忧,但对于拥有成熟技术,从而可以从人工智能中受益的成熟技术的优质科技公司而言,长期前景仍然向好。这些公司包括收入和现金流稳定,资产负债表稳健的公司。它们也不太容易受到利率风险和信贷状况的影响,并且其股票在市场低迷期间也更具韧性。

因此,在市场回调时参与该板块可望获得更高的风险回报。


5. 60/40 投资组合仍然有意义,但需要调整

2022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当美联储大幅加息时,股票与债券的相关性转为正值。然而,如图 13 所示,在今年过去几个月中,相关性已转为负值。

来源:彭博社(2023 年 6 月 30 日)。

60/40 投资组合是否仍然有意义,或这个概念是否应被摒弃,尤其是该策略去年遭受自2008 年以来最糟糕的 15.3% 的损失之后。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 2022 年为反常年份,因此60/40 的投资组合仍然有效。

另一方面,其他人则宣称在高通胀和高利率的环境下 60/40 策略已经过时且无必要。

但真正的答案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从根本上说,60/40 投资组合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多元化已证明可以缓冲投资组合损失。在投资组合中,债券通常起到压舱石的作用,用于抵消经济增长放缓时持有股票的潜在损失。此外,债券投资者也可能从货币紧缩政策暂停中受益,随着我们度过通胀高峰期,货币紧缩政策暂停是可以预料到的。目前,更高的债券收益率也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

即使股票与债券的相关性在未来转为正值,对投资者来说这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股票可能会受到更强劲的经济前景的支撑,同时债券也可能会受到逐渐形成的通胀下行趋势所支撑。

然而,60/40 的投资组合可能需要略微调整,以便将通胀对冲资产,如黄金、大宗商品和通胀挂钩债券考虑在内,应对新时代更高的价格压力。

回顾 20世纪 70 年代和千禧年代,这些通胀对冲资产的表现明显优于股票和债券。分析彭博社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 20 世纪 70 年代黄金的年化实际回报率为 22%,而股票和债券则出现亏损。彭博社数据显示,在 21 世纪前十年通胀对冲债券、黄金和大宗商品显著跑赢大盘。

因此,虽然 60/40 的投资组合仍然适用,但投资者仍可以进一步探索,真正实现投资组合的分散化。


其他资源

联系大华银行顾问

联系大华银行顾问

下载电子版本的报告

下载电子版本的报告

获取更多投资见解

获取更多投资见解

制作团队

制作团队 
chevron
总编辑
  • 林培丰,特许金融分析师
    新加坡和区域主管
    存款与财富管理
    个人金融服务部
编辑团队
  • 林培丰,特许金融分析师
    新加坡和区域主管
    存款与财富管理
    个人金融服务部
  • 编辑团队
    林敬和
    新加坡主管
    财富管理咨询与策略
  • 冯慧慧
    财富资讯与通讯主管
  • 陈建辉
    投资策略师
    财富管理咨询与策略
  • 刘璇栗
    投资策略师
    财富管理咨询与策略
  • 邓文健
    投资策略师
    财富管理咨询与策略
  • 解思远
    实习生
个人金融服务投资委员会
  • 新加坡
    • 林敬和
    • 刘王发
    • 冯慧慧
    • 陈建辉
    • 刘璇栗
    • 邓文健
    • Jonathan Conley
    • Alexandre Thoniel, 另类投资分析师
    • 曾宣维, 特许金融分析师
    • 谢鸿伟
    • 曾慧莹
    • 李仁亮
    • 胡议凡
  • 马来西亚
    • 陈荣友
    • 岑韦升
  • 泰国
    • Suwiwan Hoysakul
    • Boonnisaed Thanyaworaanan
  • 中国
    • 黄丽鹂
  • 印度尼西亚
    • Diendy

本出版物所载的资料仅供参考之用,不具有任何义务。本出版物不是也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投资或保险产品的要约、推荐、邀请或建议,且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予以传播、披露、复制或依赖文中信息。有关投资或保险产品的任何描述(如有)均完全符合该投资或保险产品的条款和条件,以及该投资或保险产品的招股说明书或构成文件(如适用)。本出版物中的任何内容均不构成会计、法律、监管、税务、财务或其他建议。如有疑问,您应就文中讨论的议题咨询您的专业顾问。

本出版物中包含的信息,包括任何数据、预测和基本假设,均基于特定假设、管理预测和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并反映了截至出版日期的当前情况,所有这些信息均可能随时发生变动,恕不另行通知。尽管已尽一切合理努力确保本出版物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华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银行”)及其员工均不作任何形式的明示、暗示或法定陈述或保证,也不对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或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大华银行及其员工对文中出现的任何错误、不准确之处、遗漏或任何人士因信赖本出版物所载的意见或资料而引致的任何后果或任何损失/损害一律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出版物中包含的关于(包括但不限于某些国家、市场或公司的)未来事件或业绩的任何意见、预测和其他前瞻性陈述不一定代表实际事件或结果,可能与实际事件或结果有所不同。文中信息不考虑特定的目标、财务状况和任何特定人士的特殊需求。投资者在投资任何投资或保险产品之前,不妨寻求独立财务顾问的意见。如您选择不寻求有关意见,则您应考虑有关投资或保险产品是否适合您。如果英文版和中文翻译版之间有任何不一致之处,或含义有任何不同,应以英文版为准。

大华银行尊享财富App,移动银行一体化服务。
随享账务查询,投资理财新体验

了解更多